1、解決電商人才荒
2008年和2009年,受到資本環境影響。很多互聯網從業者被迫轉崗、換行業,為我國的電商人才荒埋下了隱患。隨之2010年我國電商過度膨脹,電子商務網站形成了瞬間無限裂變。網站的快速增多,使我國“電子商務人才荒”問題“雪上加霜”,甚至令整個互聯網都感到些許緊張。
各大小網站不僅中、高管人才奇缺,就連有電商經驗的技術、市場、客服、銷售、財務、HR等崗位,也是很難找到合適人選。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降低招聘要求。從而使一些半碗水的電商從業者,可以輕松找到工作。
連是一些在“皮包型團購網站”工作了幾個月的客服人員,經常一天會接到十幾家電商企業的面試電話,而且在工資方面要求的“過度自信”,在各種場合下大言不愧的吹噓自己的專業和權威性。不得不說,這一現象絕對是中國電商的悲哀,也是中國互聯網整個產業的悲哀。
普通崗位的人員匹配已經很難,更不要說有著幾年以上豐富電商營銷經驗,精通網絡營銷、熟悉互聯網環境、還懂管理的專業市場營銷人才。據作者所知,很多公司的COO、營銷總監、市場總監等關鍵職位,經常一空缺就是半年以上。盡管2010年很多企業給高管職位都開出歷史上最高薪,但卻仍然是“一將難求”!
特別二線城市和網絡環境不發達的城市,很多老板和作者所志國談起員工的招聘難度和工作執行力,都是愁容滿面,卻又無可奈何。大量電商人才集中在了京、深、廣、滬地區,地方完全是人才匱乏。從外地招聘的巨大成本,企業根本無法承受。只好形成勉強維持的不良循環,完全寄希望于員工的快速成長,無法想像想建立“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
面對2011年的電商“井噴”,電商人才荒的問題必然更加嚴峻。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作者笑談的認為有二種方式。第一種是時光倒流五年,由國家政府和電商企業聯合,好好培養一百萬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電商人員。
第二種就是,解決現實的問題,要將一些有著專業電子商務營銷經驗、市場實操經驗、市場營銷資源,能切實解決企業營銷需求的人員、團隊或者公司,與中小型電商企業開展合作。我國有很多專業人士,都離開電商公司,組建了營銷團隊或者營銷公司。經過幾年的磨合,這些團隊和公司不僅有了一定的營銷經驗,并且服務了各類型電商企業,有了市場預見能力和較好的執行能力。
中小型電商通過與代運營團隊合作,就解決了自身無法招聘合適人才的最大難題,也省去了人員管理的成本和精力。將市場營銷交給這些團隊和公司進行代運營,其市場執行力和反映速度,將遠遠高于企業自建的初級團隊,最大的獲利的當然還是電商企業。
2、大幅度降低工資成本
工資成本是所有電商網站中最高的固定成本支出,因為很多發展型網站的人員工資成本,已經超出了市場推廣成本、辦公成本。而這部分成本卻又不完全受企業調控,經常超出預算。以一家做傳統企業自建的B2C網站為例。公司辦公地點在黑龍江,有5名市場營銷人員。分別是:2名市場推廣,負責網站的優化和各種論壇貼的發布;2名市場策劃,負責網站各種活動的策劃、宣傳材料的撰寫、新品的包裝;1名市場助理,負責網站各種資料的收集、整理,各類日常工作的通報和跟進,5個人的月工資為2萬5千元。
像大多數網站一樣,網站實行了保守市場策略, B2C商城每月只開展1萬元左右的低成本宣傳,市場宣傳成本不到市場人員工資的一半。雖然商品科技性和奇創性較強,月銷量一直較為穩定,保持在十幾萬元左右。然而在十幾萬元的銷售毛利中,扣除商品成本、網站硬件成本、辦公成本,這時候再減去員工的工資成本。公司簡直成了“慈善機構”,每個月完全是為了維持員工的生活,而網站則保本賺吆喝。
這種情況并不是個案,因為很多中小型電商公司,都存在著這種尷尬情況。在成本控制上左右為難,想招聘高級營銷人才,受地域和工資限制,公司無法承擔。如對現有人員進行降薪,立刻有辭職、怠工的現象發生,而后繼員工招聘周期較長,直接影響網站運營,公司只好苦苦支撐著。
而這家公司要求作者進行“市場代運營”后,作者分析了商城運營和市場現狀,提供了管理診斷:第一,將5名市場部員工抽取1人,與作者進行直接對接。其他4人調到公司其他崗位,工資不變。由于這4人長期在市場部工作,熟悉各種公司情況,因此各部門都非常歡迎他們。也同時解決了其他部門的空缺崗位和HR招人難的問題。
第二,初期代運營不收取服務費,該商城將每月的1萬元宣傳成本,和市場部調離4人的原2萬元工資成本整合。每個月共3萬元宣傳成本,由作者提供策劃方案,由作者的團隊提供營銷執行。而該商城市場部保留的1名員工,將不斷檢查或反饋市場執行效果。
合作僅1個月,由于促銷活動策劃的及時、宣傳較為精準,商城的業績明顯增長。市場部的員工工資,從2.5萬元減少到了5千元,不僅節約了工資成本,還保證了市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