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市場上,一提起“中國制造”,不少人往往把它與“價格低廉”、“品質低劣”聯系在一起。而今,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國際合作中逐漸掌握話語權,向全球化產業鏈的高端位置邁進,而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成長后,開始擺脫資源消耗依賴度,追求速度與質量并重的成長模式,正是這樣一種思路,驅動著中國經濟這臺機器開始轉型。如何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成為我國政府、企業共同關心的話題,究竟哪一條道路是完成此次蛻變的最佳“路徑”,以搜索營銷為代表的新推廣模式有望給出答案。
中國制造缺乏的是創新模式變革
過去,中國的產業總體上還是“中國制造”標簽下的世界加工廠,缺乏核心技術的低端制造與我國迅速崛起的經濟實力和國家形象越來越不匹配。近年來已經有很多中國企業開始強化創新,除了在產業的核心技術領域謀求自主和超越外,創新驅動內生力量的增長,也得到了經濟界及企業界的廣泛共識。在這場歷史性的轉折拐點上,作為經濟體中最活躍的企業,如何應對這一機遇和挑戰?一些企業家給出了建議:在傳統行業里,我們輸的不是制造,也不是技術,而是輸在商業的思維、營銷模式、商業理念與思想上。
所以說,中國制造形成了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和資源優勢,但品牌、營銷、模式變革、創新理念,是中國傳統企業普遍缺乏的短板,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微笑曲線”,在制造業價值鏈曲線上,制造加工環節始終處于低端,而產品研發、品牌營銷處于價值鏈曲線的兩個高端,中國企業恰恰處于微笑曲線“V”的谷底,即加工生產段。事實上,像汽車、服裝、紡織、小商品、機械加工等傳統產業也期待能走出這一怪圈,謀求新的發展定位和方向。但在傳統經濟模式所積累的品牌壁壘缺乏的恰恰是一個變革創新的工具和機遇。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31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