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這個被認為是IT領域內的天才人物,一個行業的精神象征和萬千蘋果粉絲頂禮膜拜的傳奇人物,現在辭去了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一職,專任幕后角色的董事長。雖然這是終將會發生的事情,仍讓人們惋惜不已,一段傳奇看來將戛然而止。
大洋彼岸中國的蘋果粉絲,或者對IT界甚至文化娛樂界略有了解的人,都聽過喬布斯的大名。無論是從當年的個人電腦時代到互聯網時代,還是再到現在風靡的移動互聯網,蘋果始終扮演著“IT界的藝術家”形象,是時尚、個性的代名詞,也與喬布斯個人風格密不可分。而喬布斯最后也將這種審美推向全世界,讓集新科技和工業美學設計于一身的電子產品創造銷售紀錄,更推動和引領了移動互聯網發展。
問題在于,喬布斯在中國賺去了大把的人民幣,我們是否也應當換一點創新的靈感回來?尤其是那些中國互聯網界的“大佬”們,那些有志于成為中國喬布斯的人們。問題更在于,中國互聯網缺少創新已廣為人知,美國互聯網恰恰時常成為中國最好的效仿模板。而在低端市場,模仿蘋果的山寨手機和山寨平板電腦的占有率,甚至讓蘋果也自嘆弗如。
年輕的中國互聯網,在 2001年網絡泡沫過后,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此后10年基本順風順水。如今互聯網鼎足而立的幾家巨頭企業,仍是公眾熟知的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如今諸多巨頭企業挾資本與用戶量之威,大搞開放平臺、社交網絡、微博或團購網站,最早興起此類概念的網站或已難以為繼關門大吉,或被收購了事。強勢如開心網,也在微博興起后風光難再。盡管國內社交網站、微博以本土化創新的方式解決了臉譜網(facebook)等進入中國時水土不服的難題,但十年間尤其是近幾年來,國內互聯網業界并沒出現多少又吸引眼球又賺金子的新鮮血液。而原本以“扶持有前途的青苗企業”為己任的風險投資,似乎已經逐漸適應中國互聯網“網情”,資本“生錢”的天性已經蓋過了扶植創新的初衷。
無論是李彥宏、張朝陽、馬云還是馬化騰,恐怕誰也不敢自比喬布斯。對于曾經瀕臨倒閉的蘋果而言,喬布斯是二次創業,曾經離開,之后又重返蘋果,幾經浮沉將競爭者們遠遠拋下,成就行業內甚至世界范圍內一個經典案例。更重要的是,在成功融合新科技和公眾體驗之外,喬布斯賦予了電子科技產品一個獨特文化烙印,既是屬于他個人也屬于蘋果。這比當年蓋茨之于微軟更加明顯。
至今中國互聯網界也沒有一個人能夠以個人魅力征服公眾和業界,因為仍沒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產生。而這種創新,正在被有意無意地壓抑。
對于中國互聯網,可以有這樣一個追問:中國的喬布斯在哪里?